欢迎访问 廉政法制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警示案例 > 正文

《楚天都市报》在高考中组织作弊未成功 组织者仍获刑1年半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 郑州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湖北日报讯 (记者曾雅青、通讯员龚慧、王亚姿)在高考中组织作弊,但作弊未成功,组织者是否构成犯罪?近日从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该院二审审结一起组织考试作弊案,对被告人杨某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据了解,杨某介绍同案人朱某(已判刑)向同案人陈某(已判刑)购买用于高考作弊的设备,朱某将15000元转给杨某,杨某将其中14500元转给陈某。

  随后,朱某在杨某家中取得作弊设备,包括发射器及10余个接收器,并联系学生甲、乙、丙,收取3名学生家长作弊费用共计11万元,为他们提供接收高考答案的接收器。当年高考期间,3名学生将接收器带入考场,但均未接收到答案。

  高考结束后,上述3名学生家长要求退款未果,向公安机关报案。案发后,朱某向家长退款11万元并取得谅解。

  检察机关指控,杨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且在高考中组织作弊,情节严重。通城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杨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宣判后,杨某提出上诉,称自己在组织考试作弊共同犯罪中仅起到介绍购买窃听设备的作用,情节轻微,希望对其免予刑事处罚。

  本案中,杨某明知朱某欲在高考中组织他人作弊,仍积极帮助朱某购买作弊器材,且3名考生均将答案接收器带入考场考试,严重扰乱了考试秩序。据此,杨某的组织考试作弊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应认定其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既遂。

  综上,咸宁中院依法判决杨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原文链接:https://www.hbjc.gov.cn/ejxw/mtb/202506/t20250604_185679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