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胜诉后,原告为何又被刑事起诉?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一起看似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却暗藏玄机,在检察机关的深入调查下,一场虚假诉讼浮出水面,违法者终将受到法律制裁。
2018年7月,乙公司以经营困境为由,将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拖欠的货款。法院根据确认的有效证据及当事人当庭陈述,认定乙公司所述属实,支持了其的诉讼请求。然而,2022年3月,甲公司就此案向杭州市临安区检察院申请民事监督,这起看似已尘埃落定的案件出现了反转。
检察官识破“案中案”
临安区检察院受理监督申请后,承办检察官迅速展开调查取证。审查发现,早在2015年,甲公司为抵扣经营成本,在没有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多次从乙公司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并伪造了往来对账单、送货单等,后因甲公司账户资金不足未走部分尾款,乙公司以虚假交易及伪造的材料提起民事诉讼。检察官敏锐察觉这背后存在虚假诉讼可能,当月将该虚假诉讼犯罪线索移交公安机关。
刑民协作撕开虚假诉讼伪装
2024年8月,案件被移送至临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刑事与民事检察官协作办案,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深入剖析案件细节。同年10月,临安区检察院以乙公司及其相关负责人涉嫌虚假诉讼罪、虚开发票罪提起公诉,同时,向区法院制发再审检察建议,要求纠正原民事判决。
今年4月,临安区法院对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检察院派员出庭。庭审中,检察机关充分阐述事实与法律依据,最终法院采纳再审检察建议,依法对原案作出改判。
至此,这场精心策划的虚假诉讼闹剧收场,乙公司及其相关负责人为违法行为付出了代价,甲公司虚开发票的问题也得到依法处理。刑民检察官的协同办案,公检法协同打击,不仅维护了司法公正与权威,更传递出法律对虚假诉讼“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为营造诚信有序的诉讼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筑牢了司法防线。
检察官普法
1、什么是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单独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妨害司法秩序的;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仲裁裁决、调解书及公证债权文书,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的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的行为。
2、虚假诉讼的表现有哪些?
(1)当事人起诉依据的事实、理由不符合常理,存在伪造证据、虚假陈述可能的;(2)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实质性民事权益争议和实质性诉辩对抗的;(3)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对其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且不符合常理的;(4)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足,但双方当事人主动迅速达成调解协议,请求人民法院制作调解书的;(5)当事人自愿以价格明显不对等的财产抵付债务的;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
3、检察机关关于虚假诉讼有哪些职能?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打击虚假诉讼属于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之一。检察机关对于查证确属虚假诉讼的,通过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提请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对于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构成犯罪的,会依法移送有关机关,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原文链接:https://www.hangzhou.jcy.gov.cn/xwzx/ajfb/202506/t20250626_701267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孩子终于有了笑容
- 下一篇: “维修”变“神偷”?监控还原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