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芸:既是“刑事公诉人”,也是“经济守夜人”——一场用初心串起的转岗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一袭“检察蓝”,是矢志如初的法治信念,是公平正义的信仰航标;一颗赤子心,以怀抱星辰大海的热忱,去诠释果敢无畏的检察担当。风雨兼程中守护公正,草蛇灰线里探究真相,倾心写人生,岁月吐芳华。为展示杭检风采,讲述杭检故事,特推出“钱塘检事”专栏,选登优秀工作札记,分享检路历程。
今天推送临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曹佳芸的《既是“刑事公诉人”,也是“经济守夜人”:一场用初心串起的转岗成长记》。从“普通刑事检察”到“经济犯罪检察”,她在案卷与企业间架起守护公平正义的桥梁,用初心串联起每一次成长,用履职诠释着检察人的担当。
临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曹佳芸
既是“刑事公诉人”,也是“经济守夜人”:一场用初心串起的转岗成长记
6月底,从企业负责人手里接过一面锦旗的时候,我的内心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红色绸缎镶金线,“热情服务暖企心,廉明高效显担当”几个大字时刻提醒着我,干检察工作,不仅要高质效办好案子,更要通过监督履职去发现问题、推动解决。这一念头形成的过程,也是我从业以来成长的过程。
与证据“较真”的公诉人
2016年秋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抱着“成为一名优秀公诉人”的决心,走进了检察院。记得第一次分到案件,薄薄两卷却重似千斤,它不仅是文字材料,更是责任与使命;还记得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一窗之隔却两重天地,这不仅是简单的谈话,更是辨析是非与善恶;更记得第一次走上法庭,手捧寥寥几页的起诉书却激动不已,那是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是我的骄傲与荣光。
工作第三年,我参与办理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面对海量证据,我深刻意识到:公诉人坐审案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站在侦查一线找真相的决心和能量。在专案组的三个月,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练兵场”。我们挤在一间堆满卷宗的办公室里,日以继夜地翻卷宗、核证据,发现问题,引导侦查,共同撰写出一份一百多万字的审查报告。庭审的五天五夜,更是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成人礼”。当时辩护人阵容里,不乏知名律师,当他们拿着厚厚的辩护词,对证据和法律适用逐条提出辩护意见,公诉席上我们五名检察人员轮流发言,用“证据链”回应每一个质疑。
这种对证据的“较真”,后来贯穿在我的每一起案件中。在办理一起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案时,我注意到犯罪嫌疑人苏某某指认了另一犯罪嫌疑人王某甲,但王某甲的前科判决书却未包含苏某某这条犯罪链。追诉王某甲后,其供述又牵出另外两名犯罪嫌疑人,我当即监督立案。王某甲宣判后,我第一时间发现其财产刑判项有误,相关违法所得和冻结资金未发还被害人。为保障被害人权益,我提出抗诉,最终获法院改判。办结这起一波三折的案件后,我长长舒了口气——原来公诉人的“细致”,不仅是审查卷宗时的火眼金睛,更是守护司法程序每个环节的精密齿轮;“公诉人”三个字的重量在于“守护公平正义”的承诺,更在于“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责任。
重修“内功”的转岗人
2024年夏天来到经济犯罪检察部时,桌上的经济犯罪、知识产权法律文件让我心里一沉——原来的“刀枪棍棒”变成了“账表”,原来的“街头案件”变成了“企业贪腐”。我知道,这下得从头学起了。
那段时间,我成了“学习狂人”:每天抽空研读相关法律文件,把不懂的条款标出来,虚心请教主任和同事。跟着主任去企业调研,拿着笔记本记满了企业的“法律痛点”——比如企业高管的“内部贪腐”、技术岗位的“内外勾结”。甚至跟着审计人员学看财务报表,学会了从“银行流水”里找“利益输送”的痕迹。
第一次办理服装行业合同诈骗案时,针对犯罪嫌疑人提出实际生产经营的辩解,我盯着近一年的资金明细整整二天,终于梳理出了数个可疑的收赃线索。随后赶紧引导侦查机关查明犯罪嫌疑人身份、补充证人证言。最终,犯罪嫌疑人不再狡辩,承认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低价变卖”的犯罪事实。被害人告诉我,合同诈骗在行业内时有发生,但诈骗分子仗着收赃隐蔽,一直有恃无恐,这起案子的办理让他和同行们看见了希望。听到这里,我意识到,通过这起案子,我们摸到了服装面料行业真正的“痛点”。这一刻,我也突然明白了经济犯罪检察的意义——要通过“办一个案子”,努力“净化一个行业”。
帮企业“体检”的检察人
2024年秋天,辖区一家知名公司报案称,分公司人员侵占资金约500万元。我接过案卷时,看到的是该公司内部的特价审批流程流于形式,经销商准入必要性审查缺失——分公司经理正是利用这些管理漏洞,编造虚假事由申请特价商品,虚增交易环节,与不必要引入的经销商共同蚕食公司利润。
面对海量的流水账单,我加班加点梳理证据,把数十份合同每一笔侵占的资金都标注出来,找出2019年到2024年间,共计600余万元的涉案金额,并进一步厘清四名犯罪嫌疑人各自的违法所得。面对这些证据,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说:“我以为公司不会查。”我告诉他:“我们不仅要查案,还要把钱追回来。”通过释法说理,犯罪嫌疑人最终完成退赃,全额追回损失600余万元。
打击犯罪和追赃挽损之外,我们还想更进一步,为企业做一次“法治体检”。针对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发了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助力企业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送达检察建议的那天,一家知名企业的法务负责人握着我的手说:“现在恰逢企业改革升级之际,这份检察建议来得太及时了!”。
“既要又要还要” 的求索者
从“普通刑事检察”到“经济犯罪检察”,从“新手”到“副主任”,这八年,我学会了用“显微镜”细查案件证据,用“望远镜”远瞩企业诉求;学会了“既要办铁案,也要善治理”;学会了“既要做公诉人,也要做管理者”。八年来,企业递来的锦旗、被害人表达的感谢、同仁的认可都见证了我的成长。
有人问我:“业务内容转变后,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我想,是思维的转变——从“打击犯罪”到“打击犯罪+基层治理”,从“看个案”到“看行业”。但其实,最难的不是转变,而是“保持初心”——保持“想把案子办好”的初心,保持“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初心。
未来的日子,我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走下去,做一个“会办案、懂经济、善治理”的经济犯罪检察人,用检察履职努力守护公平正义,守护辖区经济秩序,守护法治营商环境。
原文链接:https://www.hangzhou.jcy.gov.cn/xwzx/hjxf/202509/t20250926_715639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