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浩:我的检察技术之路——在深耕中成长,在创新中前行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一袭“检察蓝”,是矢志如初的法治信念,是公平正义的信仰航标;一颗赤子心,以怀抱星辰大海的热忱,去诠释果敢无畏的检察担当。风雨兼程中守护公正,草蛇灰线里探究真相,倾心写人生,岁月吐芳华。为展示杭检风采,讲述杭检故事,特推出“钱塘检事”专栏,选登优秀工作札记,分享检路历程。
今天推送上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四级书记员万浩的《我的检察技术之路——在深耕中成长,在创新中前行》,一起见证他的检察技术成长历程。
上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四级书记员 万浩
我的检察技术之路
——在深耕中成长,在创新中前行
自2019年10月踏入检察系统,我便与检察技术结下不解之缘,在这片沃土上持续深耕近六年。回望这段旅程,是技术能力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个人价值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彰显的成长历程。
起步:扎根岗位,在实践中筑牢根基
初入检察系统,在院党组的统筹安排下,我先后到刑检部门、信访窗口、案管窗口轮岗锻炼。在系统掌握检察业务流程后,正式扎根技术岗位。面对电子数据取证、人像比对等全新领域,我始终保持海绵吸水般的学习热情,现已取得电子数据鉴定人、图像资料检验鉴定人和痕迹检验助理鉴定人资格。
从协助办理基础技术案件到独立应对复杂取证需求,我始终坚守“技术服务业务”的工作准则,在每一起案件中打磨专业能力。记得早期办理一起新型网络犯罪案件时,嫌疑人刻意删除关键聊天记录,我通过对涉案手机开展深度取证分析,成功提取并恢复出定罪关键电子数据,为精准指控两名主犯的犯罪策划行为提供了硬核技术支撑。
正是这样一次次直面难题、破解业务痛点的实战经历,让我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六年来,累计办理技术案件500余件,其中10余件推动案件定性改变,2件入选省院精品案件,1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这些案件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严苛检验,更让我深刻领悟:技术唯有深深扎根业务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辅助办案的“利器”。
在日常办案中我还注重思考总结,针对刑事案件中视听资料收集、提取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牵头起草《刑事案件视听资料收集、提取规则(试行)》,确保视听资料取证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梳理提炼方法体系,录制了“新型网络犯罪案例解析课程”,该课程在中国检察教育培训网络学院上架,成为全国检察系统技术办案培训素材。
成长:创新引领,在突破中拓展价值
检察技术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突破。在数字检察战略全面推进的浪潮中,我始终遵循“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实践。近两年来,单独或协助完成数字建模30余个,参与近10个重点监督专项行动。其中,在“特种作业证专项监督”中,通过多渠道数据构建数字模型,精准筛查出购买、制售伪造特种作业证件线索近800条,该专项入选全省数字检察“一本账S3”专项监督,专班荣获集体三等功。
在省院数字检察专班的工作经历,更是成为我在数字检察领域快速成长的重要契机。专班工作期间,我负责牵头推进全省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2.0版、检察数字能力中心两个省级项目落地;全程保障全国数字检察现场观摩会、全省模型竞赛现场评审会等重大活动;为全省重点监督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等等。这些实践积累,助力我在2023年获评全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成绩突出个人。
深耕:笃学不倦,在热爱中持续前行
今年7月,省院举办了第一届全省检察机关检察技术业务竞赛。这既是检察技术人员的专业盛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和实战检验机会。
在前期的备赛中,我每天废寝忘食钻研学习,通过多样化检材开展实操演练,系统掌握各类取证产品的操作规范,重点强化服务器取证、内存镜像分析、网络流量解析证等核心技能。
在竞赛中,我参与了“电子数据+卫星遥感”取证团体赛和电子数据取证个人赛。其中,团体比赛时长5个小时,个人赛时长4个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竞赛中,我面对复杂庞大的电子数据,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稳扎稳打,最终斩获全省电子数据取证能手称号,团队荣获全省团体赛二等奖,这既是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日常知识积累的实战检验。
检察技术人的价值,镌刻在每一次技术攻坚的深夜,体现在每一个被攻克的业务痛点,熔铸于科技与检察深度融合的每一步实践。未来,我将始终坚守“技术赋能法律监督”初心,在检察技术道路上深耕不辍——既要当好业务与技术的“桥梁纽带”,更要成为数字检察创新的“实践先锋”。
原文链接:https://www.hangzhou.jcy.gov.cn/xwzx/hjxf/202509/t20250910_713154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