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乡愁与生态的公益诉讼
发布时间:2025-09-18 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桑葚季再来,村里更热闹!”70多岁的马有才指着眼前这棵走过300多年的遮天古树,热情地介绍着,如今它仍是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
这棵古树是灵武市崇兴镇中北村村里40余棵百年桑树之一。9月11日,灵武市检察院检察官马佳伟在中北村村民马有才的带领下,开启古树名木回访之路。
“它可是村里所有桑树的‘老祖宗’,其他桑树都是用它的枝条扦插成活的。过去村里日子艰难时,每逢粮食青黄不接,恰逢桑葚成熟,满树果实既能果腹,又能变卖换钱,成了村民的‘救命树’。”马有才一家特意为这棵树修了护栏、支架。
“古树承载着乡愁、见证着村子的变迁,被家家户户珍视着。如今,村子里又依托古桑树搞起了乡村旅游。”马佳伟说道,随着古树兴村故事的流传,人们保护古树的意识也更强了。尽管如此,辖区内的众多古树并不都是这么幸运的。2024年5月,灵武市检察院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线索反映称,马家滩镇杨家圈湾村一棵树龄达200余年的古榆树,因疏于日常管理和保护,出现树枝枯萎、树干空洞、病虫危害等情况,存在无保护标牌和保护设施等问题,若不加以保护,古树濒临死亡。
“当时我们现场查访时发现,古树周边散落着生活垃圾,树干出现空洞,皮层腐朽脱落,多处分枝枯萎死亡,令人痛心。”检察官说道,为进一步从严保护古树名木,灵武市检察院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检察监督活动,将该线索发布到“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进一步扩大核实范围。根据志愿者摸排的线索,检察院还发现白土岗乡、崇兴镇、东塔镇等地的古树名木也或多或少存在保护管理不到位的情形。
“我们经过梳理与比对,综合运用查询调取古树名木资源目录实地勘查、无人机航拍和现场走访群众等方式,全面收集辖区古树名木损害情况相关证据。”检察官说。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见证着历史变迁,承载着“绿色记忆”。灵武市古树名木共计12科17种17950株。其中,灵武枣博园、东塔镇果园村等4处百年以上的古树群,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仅存的树木“活化石群”。
守护“绿色记忆”,并非一家之责任。灵武市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志愿者担任听证员,对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进行公开听证。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对案件基本情况、取证过程、证据材料等进行了详细展示,并对行政机关需要履行的法定职责、法律依据及提出的检察建议进行了充分释法说理。
听证员经评议,一致支持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听证员还就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建设、普法宣传、资金保障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建议。根据听证情况,灵武市检察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古树名木保护职责。
相关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立即展开保护工作。针对检察建议提出的内容,结合“林长+警长+检察长”管理,实施古树资源保护复壮;财政拨付专款开展古树资源评估、保护等调查工作,对部分古树根部裸露,立地条件差,树体倾斜倒伏,树木长势弱,枝干枯死等现象制定抢救措施并监督实施;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一树一档;对全市古树名木赋码换牌,方便巡查养护。
暖阳遍洒,根系无声。作为社会公益的守护者,灵武市检察院将持续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守护“绿色记忆”。
原文链接:https://nx.jcy.gov.cn/QJCY/njjcxw/njajjj/202509/t20250912_10388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