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花溪区:构建“1+2”党校体系推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9-18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花溪区聚焦农村和城市两条主线,整合资源推动高坡乡和贵筑街道党校试点建设和实体化运转,初步形成“1+2”党校阵地体系,提升“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实效,助力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建管用并举,织密党校阵地体系。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节俭、集约整合、务实管用的原则,聚焦城市和农村两条主线,推动乡街党校阵地由“虚”向“实”。一是整合资源“建”。在农村,采取“理论教学+现场体验+互动研讨”的办学模式,突出用好“青黔高”沿线农文旅资源,结合高坡乡街上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打造设施完备、特色突出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在城市,采取“党校+”办学模式,重点突出资源整合,围绕交通、设施、封闭管理条件等基本要求,整合利用辖区闲置资源作为贵筑街道党校固定教学场所,提供全封闭“学研食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精准分类“管”。统一制定《党校教学管理规定(试行)》《党校学员管理制度》等8项制度,组建区委党校、属地、服务企业三方参与的培训服务团队,全程参与培训班管理。同时,合理划分学员学习、住宿和活动区域,错峰安排就餐时间,实行分区管理、精细服务,推动乡街党校规范化运转。三是突出实效“用”。坚持建好一个服务一片的原则,将乡街党校和现场教学点串点成线,培育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红色教育、园区建设等4个精品教学线路。乡街党校启用后,全区党校同时最多可培训人数由300人提升到470人,培训承载力提升56.7%。目前,已依托两个乡街党校开展各类培训班9期,培训党员干部520余人。
学研练一体,基本培训走深走实。突出用好“1+2”党校培训阵地,积极探索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和实践锻炼立体化培养机制,提升党员干部基本培训实效。一是分级分类覆盖学。细化党校功能定位,由区级党校重点保障干部教育培训,乡街党校重点保障基层党员培训,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解决不同类型党员、不同级别干部教育培训有形覆盖问题。二是深挖资源强教研。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式,通过“五个一批”建强师资库,储备教师69名。此外,深挖辖区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典型案例,为党员干部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目前,累计开发课程32门,其中获省“好课程达标课程”8门、市“好课程达标课程”15门,依托街上村开发党课10门,挖掘社区治理案例2个,打造现场教学线路4条。三是双轨赋能促锻炼。坚持“校内”“校外”结合,双轨赋能干部成长。在校内,科学设置现场教学和理论教育课程,让学员在故事发生地、基层治理案例发源点接受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在校外,区委组织部统筹开展干部队伍“七抓七提升”活动,深入实施“蹲苗”计划,累计择优选派3批4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四个一线”培养锻炼,推荐3批15名年轻干部赴省外开发区、省企和市政府驻外办挂职锻炼,与省农科院互派6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
传帮带衔接,“三类干部”精准教育。坚持用好党校主阵地,健全“导师传、互相帮、共同带”干部培养机制,突出抓好“三类干部”学习教育。一是导师“传”。针对“三类干部”特点和需要,科学安排课程,精准匹配理论型学者、实战型专家或政策型领导,做到课程、导师、学员三方精准对接,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二是互相“帮”。通过开展分组研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团开展调研等方式,推动党校培训班学员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三是共同“带”。坚持把“课堂上”和“课堂外”统一起来,建立“一对一”帮带机制,按照单位相同和行业相近的原则,由一名科干班学员帮带一名中青班学员,通过谈心谈话、互相交流等方式,传授经验,促进学思践提升。同时,区委组织部统筹,各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结对帮带30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或新入职干部,定期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困惑和问题,促进“三类干部”锻造过硬作风、聚力干事创业。
信息来源:贵阳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罗兴安
二审:张艳平
三审:胡波
编辑:彭珺瑞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jypx/djzh/20250915/20250915_90876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