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外卖差评
发布时间:2025-11-20 来源: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原本反映消费问题的差评,竟成了黑产链条上的"商品"——一个由数据员、客服等角色组成的犯罪团伙,盯上了急于改善评分的商家。近日,经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王某等四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至二年不等,适用缓刑,并处罚金,追缴违法所得。
2024年2月的一天,杭州一家炒菜馆的店长老周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老板您好,您店里的外卖差评我们能帮忙处理,500元30条。”
最近线上店铺又新增了几条一星差评,外卖订单量也受到影响,老周正为此发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周加了对方微信,转账后没两天,店铺差评竟真的减少了80%。尝到甜头的他立刻决定与对方长期合作,殊不知,这桩“高效”交易背后,藏着一条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平台数据、以“删差评”牟利的灰色产业链。
餐饮外卖行业,“好评率”直接关系店铺流量与排名,像老周这样急于改善评分的商家不在少数,他们的焦虑,被以王某为首的犯罪团伙精准捕捉。王某等人成立了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内部明确分工,并招募数据员、客服等,专门瞄准外卖商家推出“商誉提升”服务,消费者的差评成了他们的“售卖资源”。
他们一方面在外卖平台上主动联系商家、招揽生意,以“快速、高效删除差评”为卖点,按月或季度收取数百至数千元不等的服务费;另一方面,从上游购入非法外挂软件,侵入外卖平台系统,精准定位目标店铺的差评,同步窃取对应订单信息、消费者用户名及虚拟号码等数据,随后,再安排“客服”团队拨打电话,通过道歉、小额红包补偿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删除差评。
“我想着,花钱删除差评,店铺评分就会变高,生意也会好一些。”就这样,许多与老周有着同样想法的外卖商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此项服务,无意中成为了这条黑产的“下游客户”。
“原本因平台隐私保护机制,商家难以追踪差评来源,但外挂软件非法截取的数据包被源源不断输送至王某团伙手中。”承办检察官说道,“这一操作不仅侵害了消费者隐私,也破坏了网络消费环境的公平与诚信。”
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王某团伙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获取消费者订单、评价、虚拟号码等数据共计12万余条,通过销售删差评服务非法牟利143万余元。
2025年5月30日,经拱墅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检察官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接到此类要求删评的电话时,应对个人信息泄露保持警惕,可通过平台官方渠道进行举报。同时,外卖商家提升商誉应靠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切勿寻求此类非法途径。
原文链接:https://www.hangzhou.jcy.gov.cn/xwzx/ajfb/202511/t20251117_724619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