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明的时空交响
发布时间:2025-11-17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游客在“文澜重光·数韵流芳”体验活动现场。浙江图书馆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分论坛举行。论坛以“赋能文明记忆,共享数字未来——共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为主题,围绕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乌镇之畔,人们共同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新活力,呼应全球数字文明发展趋势,彰显大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数字创新实践与责任担当。
数字助力,让文化遗产留下“永久档案”
兵马俑、摩艾石像、思想者……宣传动画中,代表着不同文明的文物从世界各地“动身”走向乌镇。它们在云端相聚,在论坛上引发关于古老文明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的讨论。
听,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论坛由来自多个国家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高校、企业等的近百位嘉宾参会。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当前,时间侵蚀、自然变迁、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正威胁着文化遗产。而数字技术的出现,为建立文化遗产“永久档案”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结晶,它们承载着人类永恒的智慧。每一处古迹的消失,都是人类集体记忆的缺失。“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并非仅是一项技术流程,而是一种战略使命与文化责任。”与会嘉宾表示,数字化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已成为全球共识。
本次峰会现场发布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的“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入选。
六百年前的南京,曾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琉璃塔——大报恩寺塔。可惜的是,原塔早已毁于战火。2024年起,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已连续举办两届。它联合17家全球高校与机构,搭建跨国界共创平台,创客们运用VR、AR、AI、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文化遗产打造数字复活方案:从数字复原到沉浸体验,从互动游戏到公共装置……“消失的琉璃塔”在虚拟世界重新矗立、闪耀。
近年来,越来越多博物馆、文化馆、遗址公园等将数字技术融入各类展览与活动。从单件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到高精度的书画数据库,从博物空间的VR全景漫游到千年古迹的AI复原……跨越时空的数字对话,不仅为文化遗产留下永久记忆,也是数字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如今,故宫已有一百多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数字文物库”向社会免费开放15万件藏品数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累计完成72万件文物二维影像、7700余件文物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文物影像分辨率达1.5亿像素……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力见证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不可移动文物与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国家文物基础数据库,保存的文物信息数据高达3000万条。这些数据通过“中国文物云”平台,实现了全国文物资源“一张图”动态呈现。
数字化保护助力文化遗产永存云端,为人类留下永恒的记忆。“它为我们提供了记录、存档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手段,让这份遗产能在未来世代的心灵与思想中生生不息”,与会嘉宾表示。
数字赋能,让文化遗产焕活新的生命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和展示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数字化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了永久保存,而且让它们以更加生动、直观、多样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本届乌镇峰会上,多个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亮相,展示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丰硕成果。
“文澜重光·数韵流芳”体验活动让观众借助MR混合现实技术,走进数字重建的文澜阁。戴上MR眼镜,也就是混合现实眼镜,光影在眼前缓缓流转,耳畔传来潺潺水声,西湖畔的文澜阁在眼前拔地而起。馆阁中,古人正在繁忙地抄书——那是《四库全书》的编纂场景。
该项目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文物的诞生,还延伸了文物流转的故事线。在数字人的导览下,观众紧接着“亲眼目睹”了抗战时期古籍南迁的艰辛历程。现场观众表示,虚拟场景中文人志士辗转千里守护典籍的历史场景,令自己深受触动。
新时代以来,我们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阐释传播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让数字资源得到更好的积累,文化遗产从“存档”到“焕活”,产生新的知识、新的叙事,进入“寻常百姓家”。
走进杭州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许多观众被屏幕前穿越时空而来的古代绘画震撼。博物馆里的古画,竟然“动”了起来,观众可以走入画中,沉浸式体验古人的艺术世界。
让古画复活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它基于大量古画素材,生成动态画面,以鲜活的面貌走进大众文化生活。以传播广泛的短视频《古画萌娃入园手册》为例,视频以《冬日婴戏图》《书馆婴戏图》《百子欢歌图》《婴戏图》4幅古画为底本,把萌娃从古画中“邀请”过来,古代儿童捉迷藏、观鱼、蹴鞠、斗蛐蛐等生活场景又复活了。“太不可思议了!人物刻画如此生动。”外国友人感叹,“千百年前的中华文明,变得可知可感。”
“就文物传播而言,大家都能切身体会到,我们正从一种静态传播转向互动性传播,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分众化。”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负责人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应再满足于对文物仅做简单的数字复制,而要致力于推动文物数字资源从“静态存档”走向“动态活用”,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她认为,“价值再生”是在“数字复制”基础上的延展与升华,可以使静态的数字档案转化为动态的文化资源。
数字技术为文化阐释传播插上了翅膀。在丁鹏勃看来,从“数字复制”到“价值再生”,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理念的升华。“它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只是文明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连接者和赋能者。”
数字互联,让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早在十年前,第二届乌镇峰会就提出了“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从乌镇出发,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正不断滋养网络空间:国家古籍资源库走上互联网实现数字化,国际古迹遗址走上云端来到人们眼前……数字化让文化遗产走向大千世界,让文明记忆跨越山海、触手可及。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空天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盖·乔拉耶夫认为,文化遗产鲜明地体现了地缘文化及语言方面的多样性。数字技术可以打破语言的障碍,消融文化的隔阂,让文明交流互鉴变得更加自然、更为深入,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桥梁。
开放平等的数字空间,是不同文明展示、对话与融合的沃土。
今年6月,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在英国伦敦公共展馆展出。展览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为灵感,借助8K超高清巨型LED穹顶屏等数字影像工具,立体呈现汉代艺术、历史及哲学的深厚内涵。“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让中国历史文化与前沿科技‘走出去’,与全球创作者共同探索文化表达的新可能。”参与展览的青年艺术家表示,这场展览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再生能力,科技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文化创新的催化剂。
在数字世界里,所有人都处于数字创新之中。数字跨越地域、文化和领域界限,共同描绘了一个创新驱动、安全可信、普惠共享的美好未来。
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澎湃的城市发展建设,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生。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介绍,针对项目建设常与文物保护的冲突,浙江以“考古前置”改革方式,破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全球性难题。坚持保护第一,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绘制“考古前置四色图”,建立“考古前置白名单”,让建设选址尽可能避让保护对象。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明记忆守护,让更多珍贵的文物得以世代传承,让城乡大地在发展中保留历史的温度,共同迈向美好未来。
从太平洋的岛屿到中国的巴蜀盆地,从地中海的文明遗址到丝路敦煌的古老洞窟,数字技术的浪潮正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编织在一起。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见前沿的数字科技,唯有以创新守护传统、以合作超越隔阂、以共享替代独占,人类文明的记忆才能在数字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照亮我们共同的前行之路。(记者 张艺瑶)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90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巡察故事 | 常态化监督守护学生出行安全
- 下一篇: 养廉 | 革命红旗永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