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用AI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绝不能替代干部履职。对体现价值导向与政治智慧的核心职责,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从于“我”的思考指挥、服务于正确方向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为提升治理效能注入了新动能。但现实中,部分干部将“AI赋能”异化为“AI代劳”,陷入“遇事找模型、动笔靠算法”的误区。有的干部习惯当二传手,将政策解读、情况分析悉数交给AI,看似追求效率,实则潜藏着主体思考悬置、能力空心化的隐忧。有的盲目采信算法结论,忽视其数据局限与逻辑盲区,写出的材料看似工整,却堆砌“赋能”“抓手”等空泛术语,失了“冒着热气”的一线实情,极易因脱离实际而损害群众利益。技术之利,当以驭法为要,要把握好使用AI的边界,避免背离技术赋能的初衷。
把准主导与辅助的边界,锚定“我”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绝不能替代干部履职。要牢固树立“人脑主导、AI辅助”的工作范式,先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业务思考,准确把握政策意图、洞察矛盾本质、形成基本思路,然后才可以将技术性、辅助性环节交由AI处理,坚决杜绝“AI写初稿、自己仅微调”的敷衍做法。要清晰划定权责界限,可以将信息检索、格式校对等事务性工作适当交予技术,但政策解读、风险研判、群众沟通等体现价值导向与政治智慧的核心职责,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从于“我”的思考指挥、服务于正确方向,真正守住履职尽责的根本。
明晰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坚持“我”的实践准星。人工智能的产出依赖于大数据,而非最新最热的一线实情,其结论难免与现实存在“时差”与“温差”,若一味依赖技术,就容易导致决策不接地气。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原则,深入一线掌握活情况、发现真问题,以脚下沾泥的扎实调研为工作注入现实温度与精度。开展工作前,可以借助AI提供的共性数据把握整体态势,但要注重实地摸排,精准识别本地特殊矛盾和群众真实需求,避免偏听偏信,出现“AI幻觉”。落实政策时,要以地方实际和群众反馈为准绳,及时对方案进行完善改造,确保全面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回应群众时,要超越机械话术,善用鲜活语言传递政策温度、用务实举措回应个体关切,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个性问题解决,让人工智能成为提升工作质效的可靠支撑。
厘清能力与工具的边界,强化“我”的硬核本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干部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警惕“技术依赖”引起的惰性与能力弱化,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清醒,主动深化对技术原理与适用边界的学习,提升甄别信息真伪、洞察逻辑陷阱的基本功。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政策解析、矛盾调处、服务群众中锤炼真本领,持续增强理论领悟力和专业执行力,练就自身的“硬核竞争力”。要建立“使用—复盘—提升”的闭环机制,复盘反思思路谋划、决策判断中的得失,明晰人机协作中的权责界限与能力短板,在总结中明确AI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要素,认识“人脑”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强化人的主体性,真正实现人与技术的共生共长。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561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以高质量基本培训强基赋能
- 下一篇: 开放共享激发主题党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