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三精”烹出党员教育电视片“好味道”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 安徽先锋网 作者:佚名
专稿:近年来,舒城县将党员教育电视片制播工作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抓手,坚持在精细选题、精心制作、精准学用三个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深度耕耘,着力摄制一批“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芬芳、闻得见汗水味道”的优质党员教育电视片,推动全县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精细选题,把牢政治方向,聚焦基层一线。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立足实效性和实用性,精心谋划选题,重点关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在推动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层治理、促进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等中心工作中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确保党员教育电视片成为传播党的声音、诠释政策主张、凝聚思想共识的坚强阵地。坚持镜头向下、脚步下沉,把选题的焦点对准基层一线,组织专门力量,定期深入乡镇、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调研、线索征集等方式,广泛收集鲜活素材。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推荐、自上而下指导、多方联动论证”的选题策划机制。各乡镇、各单位定期报送选题线索,由县党员教育中心牵头,会同融媒体中心、相关业务单位以及专家学者等进行综合研判、筛选论证,确保选题的政治性、典型性、故事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建立党员教育电视片选题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更新,为持续创作储备丰富的“弹药粮草”。2025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先后摄制《四赢联建走稳致富路》《多元造血助力村级集体经济“一路生花”》等5部党员教育电视片。
精心制作,打磨精品力作,提升作品质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制定并完善党员教育电视片制作规范流程,从前期调研、脚本撰写、实地拍摄,到后期剪辑、配音配乐、审核修改,明确标准和要求,在拍摄、剪辑、解说、包装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电视片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加强与融媒体中心、影视制作机构的合作,通过业务培训、实地操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本土制作团队的业务能力,提升制作水平。在制作方式上,摒弃简单说教、平铺直叙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灵活采用纪录片、微电影、专题片、访谈、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在叙事方式上,注重故事化表达,通过设置悬念、刻画细节、展现矛盾冲突等手法,增强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在镜头语言上,追求画面精美、构图讲究,善于运用特写、航拍等特殊视角,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场景宏大氛围。在音乐音效上,精心选择或创作贴合主题、渲染情绪的背景音乐和音效,提升作品的沉浸感。同时,建立的“三审三校”制度,对制作完成的党员教育电视片,从政治导向、事实准确、内容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多层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把好党员教育电视片的“政治关”“廉政关”。近年来,拍摄的《高峰来信》《乡村里的垃圾分类》等多部作品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课件。
精准学用,拓展传播渠道,增强教育实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平台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矩阵。线上依托“舒城先锋”系列平台作为主阵地,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每月发布《舒城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月度教学计划》,推送1部本土党员教育电视片供基层党组织学习,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线下将组织观看党员教育电视片纳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各类主体培训班日程,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遴选不同的党员教育电视片。注重学习交流,各级党组织在组织观看党员教育电视片后,及时组织党员围绕影片内容、人物精神、思想内涵等进行座谈讨论,引导党员从先进典型身上汲取力量,将其转化为改进工作、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同时,县党员教育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定期收集基层党员对党员教育电视片内容、形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将这些意见建议作为下一步改进选题策划、优化制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形成“制作—传播—反馈—提升”的闭环管理,推动党员教育电视片制播工作持续改进、螺旋上升。
原文链接:https://www.ahxf.gov.cn/Home/Content/1182826?ClassId=6172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