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遇贤才 共赴未来——石景山区“景贤计划”实施五周年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 北京组工 作者:佚名
五年,是奋进的刻度,丈量人才强区的坚实步履;五年,是创新的引擎,驱动地区发展的磅礴势能。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石景山,人才创新浪潮奔涌不息。
五年来,石景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立足“三区”定位,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四个融合”文章,全面实施“景贤计划”,构筑“1+1+N”人才政策体系,推动各领域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积蓄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坚持政策引领,形成引才引智“磁吸效应”
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政策。2020年,石景山区发布“景贤计划”,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人才发展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服务,正式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发出“邀请函”。五年来,“景贤计划”结出累累硕果,刘慈欣、王晋康获评“荣誉景贤人才”,累计认定“景贤人才”230名,涵盖科技、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景贤人才”认定金字招牌逐渐成为石景山构建“2+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源头活水。2025年,石景山区迭代升级“景贤计划”2.0,锚定“2+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构建“五类人才精准培育、四大平台系统赋能、三有生态服务支撑”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了政策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和“四链”融合的支撑作用,搭建起覆盖人才成长全周期、创新创业全链条的支持保障体系,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景贤”品牌矩阵。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三者环环相扣、深度融合,才能为创新提供强大引擎。2025年,区委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协同发力,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探索打破各个领域之间的条块分割,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推动形成石景山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昕表示,“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引擎和第一资源。这些年,我们秉持尊重人才、依靠人才、服务人才的理念,以最大诚意打造了‘景贤计划’工作体系,构建起‘景贤礼士、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努力把石景山打造成为英才汇聚的创新热土、成就梦想的发展高地”。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招纳贤才,如获至宝……如今,石景山区人才工作稳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人才优势逐渐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一幅人才聚事业兴的生动画卷正在京西大地徐徐展开。
强化平台赋能,打造创新创业“活力空间”
天下英才,逐大势而去,择热土而栖。五年来,石景山区不断优化一流人才发展环境,搭建起招才引智、交流合作、干事创业等多元化平台,正在成为全球英才追逐梦想的热土。
招才引智,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招千贤 纳万才”行动,建设国聘·石景山专网,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招才引智体系。举办“景贤杯”创新创业大赛,为获奖项目提供资金奖励、“景贤小镇”免费办公空间、项目孵化对接等政策支持。图形起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第四届“景贤杯”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史海天谈及落地选择时表示,“大赛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队,为我们提供了产品研发改进、市场化运行战略等专业支持,让我们收获颇丰,经过考察我们最终决定落地石景山”。截至目前,大赛已累计吸引海内外3090个创新创业项目、3000余名创业人才参赛,产生获奖项目52个,24个优质项目实现落地转化,落地转化率近50%。其中,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知识产权总量915项。
石景山区景贤人才、北京华科同安监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玉良表示,“石景山积极推动政府、企业、资本和创新创业者的对接和融合,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形成了完整的创业生态圈,承载了无数‘创客’的梦想”。
协同合作,共谋发展。连续举办四届“景贤人才”大会,打造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景贤计划”影响力不断提升。打造“景贤学院”,先后举办战略科技人才培训、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等培训班,搭建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互动、提升能力的优质载体。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7所高校成立高校京西发展联盟,建立景贤未来人才社会实践基地,先后获评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星级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实习实践优秀合作单位,有效实现人才前端涵养、共同培养。
产业载体,能级跃升。人才成长需要产业搭台,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石景山区打造“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中国电科智能科技园”等特色载体,落地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公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与市场化引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形成“以产定才、以才促产”的深度循环。五年来,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5万人,“两院”院士、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景贤人才”等引领性高端人才达341人;集聚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14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7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20家;2024年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7.4件、较2020年增长161%,“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引领产业、产业反哺经济”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深化服务升级,构筑宜业宜居“温馨家园”
人才竞争,拼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五年来,石景山区聚焦人才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融得进。
构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强磁场。实施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12项措施,建设“景贤小镇”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景贤小镇”青年社区,提供研发资金、人才贷、创业补贴及投融资对接服务,建立“AI石景山”、政务服务大厅青年人才服务专区、景贤“青创卡”等服务载体,构筑有空间支撑、有资金支持、有服务保障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从景贤小镇飘着咖啡香的政策支持,到创投机构投资人敢于押注未来的眼光,再到政务服务“保姆式”帮办的便捷,这些实打实的举措直击青年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体现了石景山“既给舞台、又减包袱”的政策智慧。
石景山区青年创业人才、北京桥文咨询有限公司张民在考察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时惊喜地发现,这种创新“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垂直生态,可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场景落地,满足企业“孵化-加速-育成”全生命周期产业空间接续,让创新更高效、创业更便捷。同样选择入驻青创基地的九灵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李思柯表示,“青创基地拥有‘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科创企业在这里不仅有政策‘土壤’的滋养,也有同产业链企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雨水‘浇灌’,有助于推动科创型中小企业‘抱团突围’。”
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专家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宝贵财富,石景山区落实党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常态化开展人才走访慰问,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高质量发展事业中来,党和人才的“红色纽带”越系越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配备人才管家,提供居住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文化休闲等全方位保障,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建设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等优质产业载体,形成集国际化科学研究、科技产业、公共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化、国际化功能区域,打造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多元文化、有贴心服务的国际人才聚集平台和城市新生活体验中心,以高端、国际、潮流的氛围迎接全球英才!
回忆起在石景山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石景山区景贤人才、全景声(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潘兴德感叹到,“区委为广大人才提供了完善的产业基地、多元的金融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分层化服务网络,通过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既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支持,也催生出对失败与试错的宽容文化氛围,为广大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的‘温馨家园’”。
人才汇聚之地,创新薪火自生。一个顶尖人才集聚、前沿创新涌动的时代正在加速前进,一座蝶变转型的首都新城正在拔地而起。今日之石景山,既是英才荟萃的创新热土,也是梦想绽放的机遇之城,在这里,创新与创业、异乡与故乡、个人之志与时代使命,都能找到共生的方程式。
五年,是荣光镌刻的里程碑,更是逐梦未来的新起点!石景山必将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包容的姿态、更高效的行动持续优化“景贤礼士、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全力托举广大人才成就事业、实现梦想,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www.bjdj.gov.cn/article/30002056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遵义凤冈:举办全县纪检监察综合业务培训班
- 下一篇: 从燕园到丰台——校地合作共话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