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廉语 | 贪廉一念在初心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古代广州有“贪泉”,合肥有“廉泉”,一贪一廉,似乎大相径庭,其实主旨一致,都寄寓了人们肃贪倡廉的美好意愿。传说饮贪泉之水,会令人变贪婪,而饮廉泉之水,可令贪官头痛。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只是传说,但却让两处泉水由此知名,与此相关的人物和诗词播于人口。这首《廉泉》正是如此。
诗的作者是明代张好宁,此人生平事迹不详,唯独留下这首诗。具体来看看:香花墩在合肥包公祠旁,据说是包拯少年时读书之处,他曾在这里挖了一口井,后来被称为了泉。这眼泉由于是包拯家的,所以变得很神奇,这眼神泉居然可以辨别官吏的清廉与贪腐,清官饮泉,泉甘水冽,贪官饮泉,头痛欲裂。贪官无论伪装得多么深,一口泉水下肚,即能原形毕露。作者于是脑洞大开,突发奇想,要是普天下的大江大河都从这眼泉水发源该有多好啊!这样天下贪官将无所遁形,所有的人将不敢贪腐。
诗的文字是含蓄的,但感情是强烈的,表达了对社会贪腐现象的极大憎恶。作者将惩治贪腐寄托在一眼泉水的神力上,将泉水作为试金石、照妖镜,这种想法浪漫之余也显天真,也显无奈。
苏轼也有一首写这眼泉水的《廉泉》诗,他的认识却相当冷峻清醒。他说:“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泉水本身是清澈的,只有外物搅动后才会变浑浊。潜台词是一个人若操守不坚定,自然就会由清变浊,由廉变贪。他又说:“纷然立名字,此水了不知。”人们只是给泉水乱起名字,叫贪泉或叫廉泉,其实泉水本身是浑然无知的,潜台词是不要一厢情愿地拿泉水说事,廉与贪只在个人取舍、个人志趣罢了。
靠一眼泉水来反腐败,当然是靠不住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既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完善防治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也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定能迎来海晏河清。诗以赞之:
泉自清浊岂有神,贪廉一念在初心。
高悬纲纪照妖镜,看尔虎蝇何处存?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85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跟进监督推动问题销号 以整改实效促乡村振兴
- 下一篇: 保障更多群众早日圆梦安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