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 从“端”到“蹲”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 云南省纪委监委 作者:佚名
翻开手机相册,最新一张是上周在兴隆村拍摄短视频时的画面:镜头里,村民们围着小微权力公示栏热烈讨论,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也照亮了栏上“每一分钱都要明明白白”的黑体字。这是我从事纪检宣传工作的第五年,从当初对着宣传稿反复修改却摸不准方向的“新手”,到如今能扎进田间地头找素材、听心声的“老兵”,每一步脚印里,都藏着对纪检宣传工作越来越深的敬畏与热爱。
刚入职时,我总觉得纪检宣传写稿都是“规范流程”“强化监督”这类专业术语。第一篇关于村级“三资”监管的稿子,尽管反复修改还是被部长打回:“群众看不懂,宣传就成了‘自说自话’,没意义。”后来跟着前辈去村里,见老纪检监察干部蹲在田埂上,用“谁家补贴没到位、找谁查账”的家常话讲政策,村民听得频频点头。那天我才懂,纪检宣传的“根”在群众里。
那以后,跑一线成了我的工作习惯。我背着相机跑乡镇进村子,镜头里记下了不少难忘的画面:山村里,村干部把廉洁家风编成苗族山歌,调子一唱,村民们跟着哼,不知不觉就把“守规矩”记在了心里;社区广场上,大爷大妈自编自导的“清风吹得石榴红”快板,把“侵占集体资产”“吃拿卡要”这些“微腐败”的危害,说得直白又好记;企业车间、街边小商店里,经营者拉着我念叨“现在办事流程透明多了,又快又好”……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素材,成了我笔下最打动人的内容。有次写一个街道村务监督“八上”工作法的报道,没想到刊发后,好几个村(社区)的干部专门来取经。那时候我真切感受到:纪检宣传不只是传递声音的“传声筒”,还能成为推动工作的“催化剂”。
这些年,党员群众的接受习惯在变,我们的宣传形式也跟着“迭代升级”。最初主要靠报纸、网站登文章,后来试着把纪法知识融进短视频、情景剧、漫画里。记得拍“TA在你身边”纪法宣传视频时,为了避免“说教感”,我们在办公室头脑风暴:怎么把案例讲得不枯燥?怎么让观众看完能记住“红线不能碰”?还四处搜罗同事、社区居民里有表现力的人当演员,脚本改了又改,连镜头里的道具都反复琢磨。视频发出去的第二天,后台就收到留言:“看了视频,我才知道原来这么干是违规的,以后肯定注意!”每次收到党员群众说“看懂了”“记住了”的反馈,就觉得很值。
今后,我会“蹲下来”继续把廉洁声音送到街头巷尾,让清风正气慢慢浸润人心,这是我作为纪检宣传人的承诺,更是刻在心里的使命。(蒙自市纪委监委 徐雪 || 责任编辑 王文锦)
原文链接:http://www.ynjjjc.gov.cn/html/2025/jijianrenshouji_0910/1416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手记 | “这茶,真甜!”
- 下一篇: 以案明纪释法 | 党员干部收受消费卡行为的定性处理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