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廉政法制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多彩的民族——第十五期省纪检监察特色文化走廊怒江特写之六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 云南省纪委监委 作者:佚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内居住着傈僳、怒、独龙、白、普米等22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3.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了89.31%,是全国民族类别和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

  

  摄影作品《幸福怒江》

  

  书法作品《怒江》

  

  摄影作品《上刀山下火海》

  “刀杆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傈僳族勇士赤脚踩上锋利的刀梯,光脚踏过炽热的炭火,上刀山、下火海不仅象征着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是对傈僳族历史文化的赓续传承。

  

  美术作品《幸福卡雀哇》

  每年的1月10日是独龙族的年节——“卡雀哇”节,“卡雀哇”意为“新年狂欢”,“卡雀哇”不仅仅是庆祝丰收、阖家欢乐的节日,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祈福仪式”“剽牛祭天”是最热闹、最隆重的集体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精心准备丰盛可口的食物和水酒,男女老少要换上绚丽多彩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表达着对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

  

  木版画作品《独龙竹编》

  说到竹编,独龙族可以说是物用其极了。小到一个龙竹竹筒、打茶桶、烟斗、扫把等,大到背篓、渔猎工具都是由竹子制作或者竹篾编织而成。独龙族非遗传承人用竹篾编织着时光的密语,老人布满沟壑的双手在青竹间翻飞,将经纬交错的篾片编织成背篓,这不仅是器具的诞生,更是一个民族与山川对话的象形文字。

  

  摄影作品《编织幸福生活》

  独龙毯“约多”作为独龙族核心文化符号,集服饰功能、图腾信仰于一体。如今,独龙毯已成为独龙江乡与广阔世界连接的“彩虹”,成为独龙族群众特别是妇女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好产业。目前,独龙江乡有100个“彩虹庭院”(独龙毯非遗工坊、家庭作坊),独龙毯“织女”增至500多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至7000元。

  

  摄影作品《往事》

  普米族历史悠久,非遗文化丰富,搓蹉、四弦、口弦等非遗文化在当地民族群众中代代相传,浸染着当地普米族乡情民俗的丰富内涵,一代代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口耳相授将传统村落的普米民族文化不断延续下去。

  

  摄影作品《搓蹉舞》

  “搓蹉”是普米族语,“搓”,意为舞;“蹉”,意为跳,“搓蹉”即“跳舞”之意,象征团结友爱、吉祥幸福的“搓蹉”是普米族的传统舞蹈,历经百年传承,成为普米族民族文化的代表。2008年,“搓蹉”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摄影作品《怒族“仙女节”接圣水》

  每年农历3月15日至17日,是贡山县怒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仙女节”,也叫“乃仁节”“鲜花节”。节日期间,正当杜鹃花盛开,当地怒族群众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手捧杜鹃花聚集到村子附近钟乳石形成的“仙女洞”接圣水和祈福。

  

  摄影作品《怒族人家》

  “达比亚”为怒语,是怒江古老的弹拨乐器,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音色明亮柔和,是怒族人民婚嫁喜庆和风俗节日里不可缺少的乐器。

  

  木版画作品《悠扬的乐声》

  在怒族聚居的深山村落里,悠扬的乐声承载着世代相传的记忆与情感。那乐声似山林间的清风,裹挟着草木的芬芳,又像怒江的流水,带着岁月的绵长。乐声从笛管中悠悠飘出,穿过茂密的枝叶,在民族聚居的天地间回荡,是怒族文化的吟唱,是对生活的深情倾诉,每一个音符都镌刻着民族的记忆,在黑白的艺术世界里,织就出一段关于传承与诗意的听觉画卷。

  怒江属于典型的民族“直过区”,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怒江最靓丽的名片。来怒江,你可以深入太古秘境独龙江,探寻独龙族妇女文面背后的神秘传说;过一回傈僳族“阔时”节、怒族“仙女”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江的多彩民族正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张媛贤)


原文链接:http://www.ynjjjc.gov.cn/html/2025/yunlingyaowen_0918/1416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