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省民宗委帮扶务川自治县砚山镇大桥村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30 来源: 贵州省直机关党建网 作者:佚名
“田垄风来稻浪斜,秧根肥水噪新蛙。”走进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砚山镇大桥村大坝组,一块块被白色大网罩住的稻田格外醒目。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一只只蝌蚪在稻田间自由游动。
然而,2024年10月之前,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一到涨水季就会被大水淹没,田里的庄稼都“泡”在水里,当地群众对此很发愁。“刚来驻村的时候,每次走村入户都能听到村民担忧洪涝期涨水,200余亩农田会被淹,秧苗全部报废。”省民宗委派驻大桥村第一书记袁迪说。彼时,袁迪刚开始驻村,对如何开展农村工作还是个“小白”,村民们的难题,同样是袁迪的难题。2022年10月,袁迪结束了14年的北方军旅生活,转业到省民宗委任职;2023年5月22日,袁迪来到大桥村,开始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当时的他,完全不知该如何下手处理这件事。“看着村民们忧愁的脸,我就恨不得马上为他们解决。”谈及当时的心情,袁迪伸手搓了搓头发,仿佛情景再现般展现出满脸愁容。袁迪积极向派驻单位省民宗委争取,并在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申请到15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河道治理项目。2024年10月1日,正值国庆节。大桥村大坝组的河道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当挖掘机开始动土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马上入冬了,如果国庆再不动工,河道治理工程难度将提升,工期可能会延后,群众的‘急难愁盼’又要被推后解决。”谈及那一刻,袁迪难掩激动。2025年1月,河道治理项目竣工,2000米的加厚堤坝将河水一丝不漏地拦截在河道内。“堡坎(即堤坝)开始动工以后,我们几乎天天来看,就盼着它早点修好,我们的田就不会被淹了。”大坝组村民彭明刚说。大坝组组长陈淑娟在一旁补充道:“这个堡坎估计能用几十年,我们组的村民就在施工队里务工,给自家修的,更上心。”2月,务川自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毛田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袁远连考察大桥村时,提出堤坝四周的农田可以尝试发展“稻+蛙”项目。大桥村迅速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前往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考察,并于4月开始动工,进行防鸟网、防跳网、食台、排污沟、进出水管道的修建与铺设。如今,“稻+蛙”项目已进入养护期,只需半年,这些蝌蚪将长成一两到二两的成蛙,销往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地。“我们‘稻+蛙’项目有20亩,5月23日投放了2700斤蛙苗,预计产值能达20万元至30万元。”讲起“稻+蛙”项目,袁迪满怀期待。协调“金秋助学”资金、帮村民推销农产品……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袁迪融入这片土地的实证。如今走在村里,迎接他的不再是陌生的询问,而是亲切的招呼:“袁书记,来了啊!”“袁书记,吃饭没,今天去哪家?”从机关到乡村,袁迪是贵州省一批批驻村工作人员的缩影。他们是田间地头的“泥腿子”,是村民家中的“常客”,是政策宣讲的“翻译官”,更是产业发展的“探路人”,他们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乡村振兴答卷。原文链接:http://www.gzszjgdj.gov.cn/xsdxf/202507/t20250703_8822668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