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创新柔性引才模式 共培数字经济人才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认真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打造为第一批铜仁市“候鸟型”人才培育示范点为契机,用好用活“柔性引进”人才机制,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工作,切实为万山高质量转型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引才机制多元化,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一是打造“铜仁籍博士团”聚乡贤智慧。坚持以乡情为纽带,柔性引进10名铜仁籍博士担任教学科研项目带头人,主导专业建设、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学术交流和智库服务,同时以教师的职业规划、思想建设、业务培训、教育教学督导和指导为主要内容,持续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和师德素养提升,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打造“银发教授团”引先进经验。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拓宽引才眼界视野,面向全国教育发达地区积极招纳退休教授、专家到校担任专业带头人、项目团队首席专家,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技术开发等项目指导,有序进行讲学教学、学术交流,并发挥传帮带作用,持续推进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技术开发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打造“发展战略委员会”强顶层设计。积极聘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等到校担任职务、兼职教授,为战略规划、专业布局、重要改革措施等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供有效决策指导,为学校面向国家和社会争取重大资源提供咨询和支持。截至目前,共引进铜仁籍博士、沿海退休教授、国家级智库专家等高端人才20余名。
校企合作精准化,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一是共建协同实训创新中心。积极引入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途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入校合作,共同建立数智技术产教融合协同实训创新中心,企业首期投入价值3000万元的智能机器人、算力实训器材及生产经营设备,派驻技术专家驻校为专业学生开展实训指导。通过引企入校、人才驻校,实现项目带岗位、产业促融合。二是整合校企资源共同培养。充分发挥协同实训创新中心的平台载体作用,积极将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有效整合,有序开展公共协同实训、机器人应用创新研发、校企订单班、数智人才服务外包等项目活动,持续抓好项目技能型人才等人才培养。三是打造产教融合服务体系。结合实际,积极打造带项目进来、带岗位进来、带产教融合方案进来、带科研进来的“4”个带进来,建一个数智服务协同实训中心、建一个校企交付中心、建一个产教融合标准平台的“3”个建设,带人才出去、带数据出去“2”个带出去的“4+3+2”产教服务体系,将企业项目、技术、岗位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闭环生态,加速技能型人才从“课堂”到“车间”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共开展智能机器人运维、大数据分析等实训项目10项,2024年荣获各类竞赛8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9项。
候鸟人才共享化,打造智力流动“强引擎”。一是完善保障机制。推动出台《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修订)》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柔性引进人才主要职责、聘用条件、聘任程序、聘后管理等,通过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培训、科技研究,规范管好用好柔性引进人才。同时,做好沟通联系、节日拜访、定期邀请等工作,在职称评定、医疗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进一步发挥和调动柔性引进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用好平台载体。围绕学校科研项目建设需要,借助“候鸟型”工作站平台,依托引进“候鸟型”专家人才和团队,推动加强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双师型”人才培养等,鼓励教师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向有关机构申报科研项目,实现高层次人才“短期驻校、长期服务”。三是突出辐射带动。用好“候鸟型”人才资源,持续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展开合作,深化与地方政府、数据类企业以及其他院校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高水平人才流动与知识转移,构建“引一人、带一队、兴一域”的智力辐射模式,为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截至目前,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即将毕业,将为铜仁市及周边输送数字经济领域技能人才4000余名。
信息来源:铜仁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甘云锋 喻翔
二审:王浩
三审:杨芬
编辑:彭珺瑞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rcgz/rcfz/20251020/20251020_55619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