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湖:检监合力攻坚“顽危犯”改造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感谢白湖检察院和青山监狱救了我们这个家,救了我的儿子,等于给一个濒临破灭的家庭、一个走上迷途的孩子一条活路。”服刑人员汪某的母亲面对镜头眼含泪水说道。
汪某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刑满释放后又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入狱后,他抗拒改造、屡次与他犯冲突,生活自理能力差,被列为重点顽危犯。
在白湖检察院“连心桥·回归路”专项行动中,检察机关坚持监督与帮扶并重,深度融合“协助+监督”双轨机制。针对汪某的对抗思想根源,驻监检察官全周期监督对汪某的日常管理、考核奖惩、诉求响应等关键执法环节,强化刑罚执行监督,确保程序公正与合法。同时,检察机关主动对接监狱管教,协助制定并动态优化“一人一策”改造方案,着力修复汪某的狱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效提升教育改造质效。
这一案例得到CCTV12社会与法频道的报道,体现了白湖检察院刚性监督与人性化矫治的融合实践。“连心桥·回归路”专项行动为类似汪某这样的顽危犯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作经验模式,帮助“高墙内”更多迷途者找到新生方向。
顽危犯成因与改造难点
顽危犯通常具有原判刑期长、减刑预期低、极度悲观绝望、消极对抗改造等特征。这类服刑人员一般对刑事诉讼各环节的公平公正产生严重质疑,往往对监狱管理制度存在强烈抵触情绪。汪某因罪重刑长,加之入狱后家庭支持系统薄弱,产生了强烈的被抛弃感,丧失了改造动力和信心。
谈话沟通与亲情感化
检察官先后11次与汪某面对面谈话,从其最初的沉默对抗和不满发泄,逐步引导其正视犯罪危害。亲情感化是顽危犯改造的突破口。检察官协助监狱主动联系了汪某的母亲与奶奶,多次上门沟通改造近况,并协同监狱开展了一次特殊亲情会见。母亲的牵挂、奶奶的叮嘱,让一向冷漠的汪某多次红了眼眶。
特长发掘与自我重建
随着改造深入,检察官发现汪某对诗词有浓厚兴趣,协同监狱鼓励其参与监狱举办的诗词大会,经过多次的参与和磨炼,汪某最终获得诗词大会冠军。周围人的目光从鄙夷逐渐转变为认可,这对其个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汪某主动帮助其他服刑人员学习文化知识,完成了从“被改造者”到“改造同行人”的角色转变。
改造成效与长效机制
如今的汪某已从“改造困难户”转变为监狱里人尽皆知的诗词达人,从散漫成性到行为规范逐渐养成,并主动帮助其他服刑人员学习文化知识。
“改造顽固犯,既要监狱的教育引导,又要靠检察的公平护航。”驻监检察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紧盯服刑人员改造中的权益保障、流程规范等关键环节,既协助监狱破解改造难题,又筑牢公平公正的法治防线。
原文链接:http://www.ah.jcy.gov.cn/dwjs/dfdt/202510/t20251009_716637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运城新绛:司法温情破僵局助两位老人“化干戈为玉帛”
- 下一篇: 庐州:亲历性审查托起高墙内新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