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廉政法制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制时评 > 正文

七一时评|真减负让基层干部发挥干事力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清晰传递出党中央一抓到底、务求实效的坚定决心。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近年来,为基层减负的政策持续推进,但少数地方仍陷“文件少了提醒多、台账减了展板增”的怪圈。若减负只停留在“纸面”“数字”层面,不仅释放不了基层活力,反而加剧治理内耗。唯有锚定“真”字,直击痛点、破解堵点,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发挥干事力。

  “假减负”的病灶,藏在“重形式轻实效”的考核导向与“权责不对等”的治理困境里。从量化考核看,发文数量下降、会议时长压缩成了显性指标,可各类政务App、打卡任务仍在挤占基层精力,“指尖负担”未随文件减量减轻;从督查检查看,不再论台账厚度,可围着展板看亮点、盯着盆景评成效的情况反而增多,调研督导依旧“走过场”。更深层的矛盾在权责失衡,上级把事务层层摊给基层,却不同步下沉经费、人员,基层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让减负沦为“减表面数字”而非“减实际冗余”。

  实现“真减负”,首要在溯源破题,斩断基层负担“传导之链”。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本质是上级摒弃“错位”“越位”、扛起务实担当。要打破“唯数据、唯痕迹”惯性,需从源头上以上率下,把考核标尺从“纸面指标”转向“民生实效”。例如,重庆市渝中区“一街一策”梳理履职清单、上海市推进“四减”行动搭建统一数字平台,正是破解基层“多头报数、重复填表”的有效路径。更关键的是,党员干部要走出办公室、多沾“泥土气”,下沉调研摸清基层堵点,多问“接不接得住”“干得顺不顺”,杜绝“一刀切”与“乱加码”;各部门需打破“信息壁垒”、摒弃“各自为政”,通过统一统筹协调、明确职责边界,避免“政出多门”让基层无所适从、“重复考核”消耗精力,让考核成为减负“助推器”而非“新负担”。

  “真减负”更需督效固本,在强赋能与常监督中筑牢长效根基。要推动审批权限下沉、配套专业服务队伍,解决“来回跑、层层报”困境;要用活“动态排查+蹲点督查”组合拳,对“清单晒了但负担没减”“流程改了但效率没提”等表面减负行为发现即查、严肃问责;要健全监督机制,明确禁止性条款与负面清单,更要把“减负好不好”的评判权交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将评价结果与考核评优挂钩,破解“监督疲劳”“问责不力”难题,确保减负不是“一阵风”,而是基层治理的“持久战”。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82873.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