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铸警魂 生命写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20 来源: 贵州省直机关党建网 作者:佚名
大家好!我是监狱管理局民警张维维。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什么是监狱人民警察的政绩观?
故事,要从一件被鲜血浸透的警服说起。
1996年9月12日,在贵阳监狱罪犯接见室,九名穷凶极恶的罪犯,手持自制铁锤、尖刀疯狂挥舞,企图通过一个仅半米高的小窗口冲监越狱。千钧一发之际,临近退休的党员民警姜通全没有丝毫犹豫,冲上去用血肉之躯,死死堵住那道生死关口。锋利的刀刃疯狂刺向姜通全, 一刀、两刀、三刀,整整二十多刀鲜血浸透了警服,染红了地面,但他的身体就像一座山,岿然不动,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保持着守护的姿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树立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姜通全烈士护住的,不仅是监狱的会见窗口,更是社会的一方安宁。
这,是我们用“忠诚”书写的第一份政绩答卷——守牢监狱钢铁防线,守护身后万家灯火。
如果说姜通全的壮举如惊涛骇浪,那么,更多监狱人民警察的政绩,是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
在兴义监狱高危监区,民警们每天面对的是穷凶极恶、刑期漫长、内心充满仇视和暴力的重刑犯。罪犯高某就是其中之一,他背负故意伤害、抢劫等8项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
性情暴虐狂躁,曾对着民警叫嚣“我的刑期比命长,我死都要拉你们垫背!”
改造这样的极恶者,可能吗?我们的答案是:一定能!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就是让恶魔重拾人性,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赎罪。
在一次谈话中,民警敏锐捕捉到高某提起患有脑瘤的儿子时,那“一闪而过的柔软”。就是这稍纵即逝的瞬间,成了我们的突破口。
然而,在第一次家访中,高某母亲对着我们说出的唯一一句话是:“这种畜生,让他死!”随后,“砰”的一声关上了门。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三次……五年间,我们始终叩不开那扇 紧闭的门。无奈之下,只能寄希望于那通被拒接了五年的亲情电话。终于,电话拨通了。
当电话那端传来一声“爸爸”,这个暴戾的男人瞬间僵住,他紧紧攥着听筒,脸几乎贴在上面,哽咽了半天才挤出一句:“儿子……对不起……”
很神奇,一通电话改变了一个人。
他写下悔过书,主动检举揭发数条狱外犯罪线索,还用学到的缝纫技术,给儿子做了一个书包,包里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儿子,爸爸会努力改造,你一定要好好的,等我回来 ......”
从嚣张暴戾到认罪悔罪,这中间,不知隔了多少个监狱民警的不眠之夜,多少回被拒绝的家访,多少遍“再试一试”的坚持!
这,是我们用“坚守”书写的第二份政绩答卷——改造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平安一片天!
还有监狱民警陈佳琳,她将侗族大歌带进高墙,用音乐唤醒曾经绝望的心灵。她组建起罪犯侗歌合唱团,口传心授教她们用嗓音模拟大自然的声音,她说:“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唱歌就能重生”。从独唱到多声部合唱, 罪犯在歌声中学会了配合,更在旋律中找到了自信。从警16年,她带领罪犯排练上千次节目,她用歌声践行改造使命,用古老侗歌洗涤罪犯心灵,重塑新生。
今天,监狱人民警察的政绩,早已走出高墙。
2022年,兴义监狱驻册亨县秧望村第一书记封维耀,初到村寨,看到全村没有一盏路灯,老人孩子经常摔倒。
他暗下决心“不能让乡亲们再摸黑走路!”他一次次跑部门、拉赞助,带领乡亲们挖坑、架线、装灯。当第一盏路灯亮起时,86 岁的布依族老人王阿婆,颤巍巍摸着灯杆,眼角荡着泪说:“这个月亮可真亮啊!”
如今,那盏盏路灯像星星撒在山间,照亮了孩子们的上学路,更照亮了“政绩为谁而树”的答案。
这,是我们用“平凡”铸就的第三份政绩答卷——沉甸甸写在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脚步中,写在王阿婆摸灯杆的掌心温度中,更写在乡村振兴的浩荡浪潮中。
何为政绩?那凌晨三点巡查监区的脚步,那倾听哭诉时的真诚目光,那送出监门时的殷切叮嘱——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是监狱人民警察最厚重的政绩注脚。
监狱人民警察的政绩观,是“对党忠诚”的赤子心,是“服务人民”的真情怀,是“执法公正”的铁脊梁,是“纪律严明”的硬作风!
我们将把“改造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平安一片天”的信念融入血脉,用实绩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原文链接:http://www.gzszjgdj.gov.cn/jswm/202511/t20251106_889208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