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牢农村供水安全网 让群众从“饮水难”到“喝好水”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 宁夏纪委监委网 作者:佚名
水龙头一拧,清澈的自来水潺潺流出。在宁夏同心县预旺镇青羊泉村,村民马建旺大爷用刚接的水泡上一杯热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的水,又干净又方便,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马大爷的感受,是同心县万千农村居民饮水变迁的真实缩影。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曾饱受缺水之苦,“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同心县聚焦整治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运行不到位的问题创新实践,精准发力,通过实施五项关键举措,全面构建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彻底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迈入了“喝好水”的新阶段。
机制创新,一张水网“统管”全县,三级责任明晰。饮水安全,长效运行是关键。同心县打破了过去多头管理、标准不一的困境,将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整体委托给宁夏水投中源水务有限公司,实行专业化、企业化统一运营管理。
“我们通过制定《运行管护办法》和《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三责协同’,并建立了县、企、乡、村四级管护网络。”同心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这套组合拳确保了每一项工程、每一段管网、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管,实现了从“建得好”到“管得好”的飞跃。
应急抢修,一支队伍“速达”现场,抢修时效减半。农村供水管网分布广,突发爆管、冻裂等问题在所难免。如何快速响应?同心县给出了答案:平战结合,锻造应急保障“突击队”,建立健全应急保障预案体系,并对维修时限作出“硬承诺”,发现问题1小时内交办,小修不超过8小时,大修不超过72小时。在预旺、河西、王团等乡镇设立实体服务网点,所有村镇政务大厅设立公示牌,24小时抢修电话畅通无阻。
“我们现在有专业的抢修队伍和充足的物资储备,就像供水‘110’,随时出动。”中源水务公司负责人说。数据显示,该县平均停水抢修时间已从原来的13.49小时大幅降至6.21小时,效率提升逾半,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便民服务,一条热线“联通”民心,主动服务上门。保障饮水安全,畅通沟通渠道、优化服务同样重要,同心县着力打造“多元感知、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除了对接“12345”和“12314”平台,中源水务公司的“96669”便民服务热线已成为当地农户最熟悉的“水管家”,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咨询、查询、报修、投诉一站式服务。服务不止于被动接听,更在于主动出击。利用“世界水日”、水厂开放日等节点,组织人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节水、防冻等宣传讲座年均超10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构建了共建共享的用水管理新格局。
动态监测,一张网络“预警”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防止因水返贫、因水致贫,创新地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全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定期筛查农户供水状况,对缺水、断水风险提前预警、精准干预,累计发布预警信息10期,排查并整改了589个饮水安全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解决,牢牢守住了饮水安全底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水质检测,三重保险“把关”水质,百姓喝水放心。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水质安全是核心,通过构建“三方协同、覆盖全域、指标齐全、公开透明”的水质检测监测体系,为水质安全上了“三重保险”。分散供水由县水务局定期检测,报告直送村落;集中供水由水务公司每日检测、月检、年检,结果公众号公示;县疾控中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每季度对末梢水进行抽检,“三重检测+双重公示”制度,实现了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控,确保了每一滴水都清澈、安全、可靠。(同心县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dt2015/202511/t20251110_10560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灵武:打造“1+N”服务矩阵 助推“养老”变“享老”
- 下一篇: 盐池: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