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廉政法制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制时评 > 正文

心非静不能明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 南粤清风网 作者:佚名

  《道德经》记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古人认为修身治国应以持重守静为根本,反对轻率躁动。《大学》中论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诫子书》中告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守静作为传统文化中极具哲学深度的概念,沉淀着多重内涵,值得品味汲取。

  静,是一种自省。在沉静之中,浮华褪去,内心自现,有利于进行自我觉察,审视自己的所想所思,盘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不断回顾初心、修正航线。北宋名臣赵概与明代首辅徐溥皆有储豆律己的佳话,每日静下心来反省是非得失,及时迁善改过,在检点自身过程中提升个人修为。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养成经常扪心自问、反躬自省的习惯,增进“检身若不及”的自律自觉,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不为外物所牵累,不为虚荣所迷惑,时刻怀有一颗守静心、敬畏心、自警心。

  静,是一种淡泊。“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淡泊不意味着无欲无求,而是要拨开迷雾浮云,找到自己最真挚、最长远的志向与梦想,开拓大视野、大格局。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启发人们不因物质的多寡、个人的荣辱而欣喜若狂或沮丧低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莫受外界影响,方能超越一时一事,这正是一种守静的体现。作为党员干部,要看淡个人得失,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将党的事业、人民利益看得比泰山还重,避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心理,力戒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觉悟,以慎终如始、百折不挠的静气,推动事业行稳致远。

  静,是一种定力。保持内心平静,是突破困局有力的武器。漫长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伟大的事业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些纠缠不清的问题、左右为难的选择、面目模糊的岔路,都会在静心思索后,了然于胸。明代于谦用“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指出当静心读书时,心中便没有了扰乱思绪的杂念。年轻时的毛泽东,特地到车水马龙的闹市读书,以此锤炼自己的定力与静气。作为党员干部,要以静心养静气,以静气凝神聚力,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敢于同不良现象、错误言行作斗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与定力坚决守牢底线。

  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心静方可不滞于物、不乱于人、不困于心。党员干部要在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中认清本质、专心做事,持续涵养“静水流深”的稳健特质,不断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夺取新胜利。


原文链接:https://www.gdjct.gd.gov.cn/lzlt/content/post_2080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