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红星心向党 法治护航少年行 |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十佳事例⑧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闪闪红星心向党 法治护航少年行
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二党支部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侵害手段网络化、新业态风险复杂化等新挑战不断涌现,传统“就案办案”模式难以满足综合保护需求。马鞍山市花山区检察院“满天星”未成年人护航团队(以下简称“满天星”团队)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建+业务”双轮驱动机制,以“区域化红色联盟”党建品牌为纽带,推动党建与未成年人检察业务深度融合,为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二、做法成效
(一)政治建设引领 建强“党建+业务”深融链
政治引领激活青年先锋力量。2019年,该院从各部门抽调一批青年骨干力量组建“满天星”团队,目前共有18名成员,平均年龄30岁。强化政治引领和素能培优,通过“花青诉”学研沙龙、红色基地寻根等,形成“政治教育铸魂、红色教育润心、业务教育赋能”的培育体系,促进团队成员综合素能提升。党员示范岗主动挑大梁,积极承办疑难复杂案件,团员先锋岗持续践行雷锋精神,在法治教育基地开展志愿讲解100余场次。“满天星”团队先后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等荣誉,团队成员涌现出“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表现突出个人、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等先进典型。
“1+2+N”品牌矩阵凝聚护未合力。该院积极构建“1+2+N”品牌创建格局,以“区域化红色联盟”和“绿色检察”为主线,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形成“1个党建品牌引领、2个核心业务驱动、N个特色项目支撑”的融合格局。“满天星”品牌作为重点业务品牌,积极拓展“法治云平台”微信小程序、“家庭教育指导站”等特色项目,全方位凝聚护未合力。联合15家单位成立未成年人守护“微矩阵”,明确成员单位在强制报告、线索移送、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职责。2024年,“微矩阵”针对电竞酒店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等问题,监督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护星夜查”行动10余次,办理的“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涉未成年人保护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案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
(二)阵地凝聚合力 织密“司法+社会”保护网
党建联盟“清单式”普法。由“区域化党建联盟”牵头,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成员单位的党建责任清单,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定期研判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多元共治。开展“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等“党建+法治教育”活动500余场,加强检校共建,15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联盟单位党员志愿者辅助普法宣传。整合区域内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打造全市检察机关首个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设置VR庭审体验、体感翻书、魔法墙等互动项目,累计接待学生、家长5000余人次,形成“沉浸式”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靶向式”干预。联合妇联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建立“评估—指导—回访”闭环机制,探索检察建议和党建督导融合,推动基层党组织落实监护干预责任。针对监护失职家庭,累计发出《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300余份,开展亲子沟通工作30余场。例如,对一名多次盗窃的未成年人,团队发现其父母长期疏于管教后,联合心理咨询师制定“3个月监护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周家访、月测评,推动家庭关系显著改善。
困境儿童“网格化”兜底。依托党建联盟的网格化管理,联合民政、妇联等部门建立“网格员+检察官”双排查机制,发动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参与困境儿童排查,将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网格观护”体系。2023年以来,通过网格员上报线索救助困境儿童10余名,团队及时联合民政、教育参与“网格保护”,协调家庭关系、提供就业培训、解决学业困难、开展救助,做到保护不断线。
(三)坚持刚柔并济 做优“打击+预防”双轨制
“零容忍”打击侵未犯罪。建立性侵案件“一站式”取证机制,避免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二次伤害,2023年性侵案件引导侦查取证率达100%。在办理韩某某利用网络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提前介入该案侦查全过程,指导被害人取证,保证关键证据的可用性,数罪并罚严厉打击侵害行为。提起安徽省首例利用交友APP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并跨越千里之外开展“司法救助”,让受伤的心灵感受到司法与社会的温暖。
“个性化”帮教涉罪未成年人。团队在保护与打击并举的法律坚守下,依法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特殊保护制度,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创新“6+1”观护模式(6个月法治教育+1年跟踪回访),针对监督考察人数较多的情况,团队联合团市委选址“市心理健康中心”“市图书馆”建立观护帮教基地,丰富帮教模式,多元化引导受蒙蔽被伤害的心灵重见阳光。
(四)科技赋能治理 激活“数字+监督”新引擎
“一网统管”破解数据孤岛。团队主导研发“满天星·护未成长法治云平台”,整合公安、教育、民政等15家涉未单位,设置“线索举报”“强制报告”等8大功能模块,构建“党委领导、检察主导、多跨协同”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平台上线后,注册用户逾万人,累计接收涉未线索50余条,均实现24小时内分流处置,接受法治活动预约、心理救助等100余次,数字赋能检察工作相关经验被法治日报法治网推广宣传。
“类案模型”推动系统治理。针对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风险,团队搭建“涉未成年人剧本娱乐行业治理类案监督模型”,通过获取公安警情、抓取网络差评、消费投诉等数据,核查美团上架涉及暴力、色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元素剧本1037个,发现超范围经营、文旅未备案等线索近20条,提起全省首例密室逃脱民事公益诉讼,督促商家停止侵害、准确标龄、规范经营,该模型入选安徽省“检护民生”大数据法律监督典型案例。
三、典型意义
(一)政治引领与司法为民的“价值共生”
以“红色联盟”党建品牌为纽带,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治理效能,破解了司法保护“单打独斗”困境。通过党建联盟机制,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又激活行政监管动能,形成“司法建议—行政执法—行业自律”闭环,将党建工作嵌入业务痛点、民生难点,体现了党建与业务在价值目标上的高度统一。
(二)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的“双向驱动”
“法治云平台”与类案监督模型的运用,展现了数字化改革对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催化作用。平台通过打破数据壁垒,推动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其成功经验揭示,党建与业务融合需以技术创新为支点,通过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引擎”。
(三)刚性司法与柔性治理的“辩证统一”
团队既以“零容忍”态度严惩犯罪,又通过家庭教育指导、观护基地建设等举措传递司法温度,体现了“惩防治”一体化思维。将教育挽救政策转化为具体司法实践,使众多的帮教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立足司法规律与社会治理规律的结合点,通过“刚柔并济”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可复制推广的基层经验
“满天星”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党建品牌化引领、治理数字化协同、保护社会化联动”三位一体机制,其经验具有普适性:品牌化建设,通过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凝聚跨部门共识,破解职能碎片化问题;数字化赋能,以大数据模型推动类案治理,实现党建与业务在技术层面的深度融合;社会化联动,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站、网格观护等载体,将司法保护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
原文链接:http://www.ah.jcy.gov.cn/dwjs/dflzjs/202510/t20251009_716685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