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人才评价当“放眼量”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评价作为引领人才发展的指挥棒,评价导向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当前,部分地区、部门在人才评价中存在的“标签化”“短视化”“一刀切”“关系网”等问题,犹如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才的创新活力。打破这些窠臼,关键在于树立长远眼光,对人才评价“放眼量”。
破“唯标签”,立“重实绩”之标尺。人才评价工作改革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评价导向,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延长评估周期,保障科研人员能够持续专注重大科学问题;在应用技术与工程领域,要引入市场验证、用户反馈、成果转化率及产业链贡献等指标,真正反映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产业影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构建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突出成果的政策价值、文化贡献和社会效益,推动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
破“短期化”,立“长远性”之视野。创新往往需要经历“十年磨一剑”的漫长过程,如果评价体系片面追求短期产出,就会导致研究人员追逐“短平快”项目,回避投入周期长、风险高但意义重大的根本性难题。要建立健全与创新规律相匹配的长周期跟踪和动态评估体系,完善“非升即走”政策的配套措施,构建包括分流机制、保障体系和再发展通道在内的闭环管理系统,有效缓解科研人员的考核焦虑。要推行“里程碑式”考核,依据研究阶段设置关键节点,重视突破性进展而非短期成果数量。要设立“科研风险基金”,鼓励开展探索性和颠覆性研究,从评价文化上宽容失败,让科研人员摆脱短期压力,专注于长远价值创造。
破“一刀切”,立“差异化”之准则。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人才在成果表现和贡献方式上各有特点,若机械使用一套标准,不仅无法准确评价人才,甚至可能造成人才“逆淘汰”。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对于基础研究人才,应突出其研究的原创性和理论价值;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则应关注其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效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要重点考察其理论创新程度、学术影响力和资政建言质量。此外,对“冷门绝学”、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前沿领域,应设立特殊的评价通道,采用柔性化和个性化评估手段,避免“以刊评文”“以项目评人”。
破“关系网”,立“公正性”之环境。“圈子文化”、门户之见和利益关联往往干扰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可能导致资源分配扭曲和学术价值迷失。要构建风清气正的评价环境,从机制层面打破封闭评价的弊端,积极引入“小同行”评议、国际专家评估和独立第三方评估等多元评价方式,提高评审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要加强评审专家库的建设与信用管理,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与责任追溯机制,确保评审者权责一致。要推行申报材料、评审结果全过程公示,增强透明度和社会监督。要强化学风建设和学术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要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大力削减重复和不必要的评估检查,使人才摆脱形式主义束缚,真正潜心研究、致力创新。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人才评价不是为了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发活力;不是为了设置障碍,而是为了搭建舞台。以“放眼量”的胸怀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拆除不必要的门槛,打破看不见的天花板,必能激活人才“一池春水”,让更多“千里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竞相奔腾。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83035.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七一时评|以“三心”践使命 用实干显担当
- 下一篇: 读懂重庆问计全球的诚意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