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聚焦“三化” 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 安徽先锋网 作者:佚名
专稿: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聚焦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构建“精准化掌握、系统化管理、暖心化服务”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流动党员管理由“松散式”向“精准化”转变、由“被动管”向“主动融”升级,全面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精准化掌握,动态跟踪清底数。准确界定,掌握底数。坚持“知现状、知想法、知去向”原则,按照流动党员界定范围,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通过查档案、查资料、查记录以及访党员、访亲戚、访邻里“三查三访”方式,全面了解全区1360余名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按照“一村(居)一表、一镇(街)一册、一区一库”标准,分级分类建立台账,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结对帮扶,跟踪管理。健全联系制度,依托党员“挂牌 联户 亮身份”活动,实行“1+N”结对帮扶机制,推动599名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组成帮扶对子。创新开展“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行动,加强“行前”谈话、“途中”管理、“回归”教育,持续跟踪、实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信息赋能,动态更新。依托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微信交流群等,对流动党员实行信息化管理,采取党员流动情况“一季度一更新”方式,全面掌握流动党员情况,同时,区、镇(街)分别明确1名联络员,协调对接流入地党组织。截至目前,全区动态流出党员39名、流入党员30名,流出党员登记纳管率达100%。
系统化管理,区域协同强联动。当好双向共管“联络员”。坚持“信息共享、组织共建、教育共抓”原则,构建“双联双管”机制,区、镇(街)两级向流入地党组织发送双向共管协商函460份,常态化加强沟通对接。实施“党员报到,组织牵线”行动,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党组织协同完成165名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双向核查,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跨省转接难题。在流动党员集中、人员相对稳定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组织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纳管10名流动党员。当好流动党员“教育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线上开设“移动课堂”、建立微信交流群,定期推送最新学习资料,线下紧抓春节、农忙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节点,依托乡镇党校、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组织开展“返乡课堂”520余场,及时为流动党员“补钙蓄能”。当好流入党员“服务员”。对流入党员及时进行审核分派,积极对接流出地党组织,详细了解党员流出原因及在埇工作生活状况,截至目前,已将220余名流入党员纳入所辖党支部管理。依托党员活动室、党群驿站等场所,设立86个流动党员服务站,有效发挥联络纳管、教育管理、关怀帮扶等作用。
暖心化服务,双向管理聚合力。“引雁归巢”促发展。实施“归雁工程”,将27名党性强、能力突出、群众评价高的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常态化进行跟踪培养。积极搭建返乡创业平台,通过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乡情恳谈会,引导流动党员带资源、带技术、带项目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已招引各类发展项目23个,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56场次。主动作为显担当。引导流动党员主动融入流入地党组织,参与当地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并组织160余名流动党员担任网格员、协管员、调解员等岗位,做到在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针对外地流入党员,结合职业特点和特长优势,组织参与“认领微心愿”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事项70余件。暖心保障筑后盾。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困难帮扶机制,定期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家庭,协调解决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80余件。发挥流动党员地缘和职业优势,设立“乡音调解室”“乡情法律援助团”等平台,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劳资纠纷等问题18件,切实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孙文康)
原文链接:https://www.ahxf.gov.cn/Home/Content/1181771?ClassId=6167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怀远县:严把“三关”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 下一篇: 和县功桥镇:严把“三关”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效